玉皇大帝统御十方三界、四生六道的"老天爷"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身一试过,奏之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与弟子但精坚。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学仙诗。诗中说的玉皇,乃是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尚的天上皇帝,通称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简称玉皇、玉帝。玉皇大帝的神称的出现并不很早,但就其渊源看,这位统御十方三界、四生六道的"老天爷",是从古人早期崇拜的"上帝"发展而来。
一、早期的上帝崇拜在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无法解释如: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乌云积聚,然后电闪雷鸣,狂风吹拂,接着大雨倾盆;后来又是雨过天晴,一道彩虹高挂天边。这一过程极有规律,年年如是,等等威力无穷、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因而产生了广泛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发展为对自然的神格化,其结果便是神灵的产生。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又决定了原始崇教信仰的多神性。在上古的先民看来,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便有其神。而且早期信仰中的从多神灵像原始社会的先民一样,不分等级的,无高无下。神灵信仰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进入奴隶社会人类分化为削价级和被剥削阶级,少数奴隶主集团统治着大批奴隶。受这种统治形式的影响,多神崇拜也在向主神崇拜过渡。神灵中出现了等级。于是殷商时代的"上帝"产生了。在殷人的信仰中,这位上帝是统御所有神灵、支配日月风雨等一切自然现象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夭、吉凶的最高天神。他与天空这一自然属性没有关系,他是人为的,综合各种神灵的属性所创造出来的人格神。西周以后,上帝信仰广泛流行,人们给上帝冠以皇天、上天、昊天、天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多种尊称。朝廷帝王更把其王位与这位天帝联起来,称自己是"天子",说自己是天帝的儿子,受天命而为王为帝,遵循天意,代表天帝教化万民。如此便神化了"天子",神化了其统治权。特别是周统治者,大肆鼓吹天意、天命。他们曾经说过,"上天为了保佑万民才任命国君、贤师,帮助上帝统治天下。判民有罪或无罪是按上帝的意志行事,我国君是不敢超越上帝的意志的。"后来兴起的儒家也主张顺应天意和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要民众跟着知天命的仁人君子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出了天命不可抗拒,人的穷通祸福早在冥冥中就有了安排。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的今天,其仍有广泛的影响。东汉时期,道教创立以后,便把这位颇有影响力的天神纳入道教诸神体系中.古人信服玉食可以长生,又因玉晶荧剔透,是纯洁清净的象征,所以道教凡称神仙多用"玉"字,其侍曰玉童、玉女,其域曰玉清、玉京,其居曰玉楼、玉阙,其动植物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皆取尊贵之意。用玉皇、玉帝、玉皇大帝称呼民间信仰中的上帝、天帝,说明了玉帝是道教诸神中十分尊贵的天神二、道门中的玉皇大帝玉帝、玉皇之称最早见于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撰写的《真灵位业图》中:玉清三元宫上第一位右十一:玉帝道君右的十九:高上玉帝因为道教尊奉的最高天神是三清,所以《真灵位业图》即将玉帝道君置为元始天尊属下之神。唐代,李唐皇室尊奉与己同姓的老子为宗祖,道教空前发展。玉帝的信仰也因此普遍流行。序代诗人的吟咏中出现了大量的玉帝之称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道:"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的诗句;白居易在《梦仙》中吟道:"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玉帝信仰的兴盛。不过,唐时的玉皇、玉帝已非《真灵位业图》中的两位尊神,而是人们对最高天神的两种不同的称呼。且那时,道教中的玉帝与民间信仰的天帝也合而为一,在人们的心目中,玉帝就是最高天神天帝,是一位"老天爷"。接下来的宋室赵氐,仿效李唐玉朝,尊崇道教,把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玉帝正式列入国家祭天大典,并于大祥符八年(公元1116年),又上玉帝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大帝,在称谓上和国家祭祀中把道教的玉皇和传统奉祭的昊天上帝合为一体,到此为止,国家、道教、民间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而这种合流又进一步促进了玉帝信仰的普遍化。玉皇大帝是大方封建皇权在天神体系中的象征。正如蒲松龄所言:"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在民间信仰和传统神学观念中,玉帝俨然一人间皇王,是天神地祗中最高神。而道教吸纳古代上帝信仰并尊其为玉帝后,即使之位于三清之下,显然这种安排有悖朝廷祀典和民间信仰。为了改变这种不协调、不适应的状况,道教不得不调整玉帝在道界诸神中的地位。宋代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这样安排: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然太上即元始天尊弟子,从上皇半劫以来,元始天尊神位三代天尊,亦有十号:一曰自然、二曰无极、三曰大道、四曰至真、五曰太上、六曰道君、七曰高皇、八曰天尊、九曰玉帝、十曰陛下。尽管道教把玉帝列为三清中的第二位神或称其为天尊的十号之一,仍未能得到民众的承认。广大民众依旧按传统信仰观念奉玉帝为至高无上的天神,并把佛界、道界、俗界、都归之以玉帝属下,受其管辖、统御。在形式上,三清是道教最高天神,玉帝始终未能取而代之。但为了顺应民间对玉帝的信仰,扩大道教的影响,道教在舆论、媒介方面还是大量地宣传了玉帝,诸如:(玉皇)是穹苍主,浩劫之尊,妙见妙知,无等无伦,湛寂真净,杳亡杳存,上圣上灵,大神通,光明藏,大丈夫,开化人天,教导无穷,大慈大悲,流焕***,为度群生,是号"玉皇";帝修德无量,功成不毁,位至尊,名最胜。统无天,包三教,御三千大千,历劫自如。除此而外,道教甚至迎合民间最高神观念说,玉帝"儒家称为上帝,佛家号曰燃灯,道号玄主,尊贵无伦",是三教均予尊奉的最高神。
三、有板有眼的人间帝玉为了吸引信仰者,道教特编撰了玉帝神变化生的故事,把古代来历不明的上帝说得有根有据、有板有眼,且是形像鲜明的天神。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化乐国,国王净德,王后宝月光。一日,国王思虑无子之事自言自语道:"我今将老而无子,身体随时死亡,天下社稷又托附于何人?"于是,净德王广召诸道众在各宫宙神殿中盛服斋坛,肃建道场,广陈供养,行香演道,遍祷仙真神圣,为王祈子。祈祷半年有余,还未见灵验,净德王日发虔诚,忽然有一的晚上,王后宝月光梦见太上道君与诸至圣真人乘驾五色;一载辇舆,幢节前导,浮空而来。太上道君怀抱一婴儿,安然坐在龙舆之中。但安儿周身毛孔发出百亿祥妙之光,照映王宫诸殿。王后见此情景,心生欢喜,恭敬迎接,施礼长跪于道君之前说:"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天下主。望道君大慈大悲,哀怜王之无嗣,许臣之请,赐降此子为后。" 道君准其乞求,将婴儿赐与王后。王后醒后有娠,怀胎一年,于丙午年正月初九午时生太子于王宫。王太子幼时敏慧聪明,长大仁慈善良,将国中所有库藏财宝尽散施给鳏寡孤独、无所依怙、穷乏困苦、饥馑癃残一切众生。太子仁厚慈爱,温和谦逊,天下众生受其赈,享其泽,感其恩,戴其德,皆称颂为有德之人。天下归心,四方咸服,净德王十分欢喜,心想后继有人,社稷永固。一天,净德王驾崩,举国哀悼。太子继位主政,有于念其人生在世,有如天上浮云,水上浮萍,漂泊不定,难以常生,便诏告天下,推位舍国,隐于普于香严山修道,功成超度。此后历经八百劫,常作太子,为度化众生,每弃其国,割断六亲恩爱,学道修真,后又经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草,恢弘正化,敷布神功,助国救民。此后再历八百劫,舍己血肉,亡身殒命,这样返复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教众菩萨顿悟大乘正宗,又经亿劫,始证玉帝。这段故事中,玉帝出身是显赫的,是堂堂正正的王家太子。后来修成了"如来",教众菩萨顿悟大乘正宗,仿拂与佛教创始人如来不相上下。最后又经亿劫,修成了玉皇帝,意味着其地位远远超过了如来佛。道士编造出这段故事,可谓高明之极。道教以天地从生成到毁灭,一成一败,一生一死,一个周期为一劫。劫有大劫、小劫,大小劫之间又有转花劫,小劫为一万零八百年,转轮劫为十二万零九千六百年,劫劫相延积到万数乃成为劫。这位玉帝,先是光严妙乐国太子,修行三千二百劫后又经亿劫始证玉帝,三千二百劫再加亿劫该是多少年、多少代,恐怕就是电子计算机也难于准确地计算出来。不过可以肯定,那时候,还根本没有我们这个太阳系,按现代科学证明,太阳的寿命至今五十亿年,地球形成大约四十六亿年,人类的出现不过三百来年!又何来一个王子?大概那时是宇宙起源中浑沌未分、天地未生的江元世纪吧!未有天地,岂有王国。光元妙乐国显然是不存在的。称玉帝前身是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所生太子,是在模仿人类繁衍方式编撰天神身世来历,以加深人们对为帝的印象,并非说玉帝真有父母,是血肉之驱。据说玉帝的法力和职能,就是管辖天神、地祗、人鬼,统御三界(就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现世界;就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水界;就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下),四生(一、胎生:由母体怀胎而生者曰胎生,如人、畜;二、卵生:禽、鸟等在蛋壳内成体形而生出来的;三、湿生:鱼、虫以湿气受形而生;四、化生:无所依恃,由无而化有者称为化生)、六道(由低到高包括地狱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这正是道门黄经中说的:"金阙玄穹主,高尚玉皇尊,诸佛圣师,万天地主,演三卷五品之妙法,周十号万德之洪名,放十七大光明,示三十万功德,拔度生死,运化古今。" 玉帝所放十七大光明皆俱妙号,即:大功德光、大圆满光、大无碍光、大慈悲光、大自在光、大智慧光、大平等光、大解脱光、大吉祥光、大如意光、大忍辱光、大神通光、大柔和光、大利益光、大喜舍光、大归依光、无能胜光。
四、玉帝与"九" 道教以正月初九为玉帝圣诞,即所谓"玉皇诞"。对此,明代玉逵说:"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道教认为九为纯阳之数,此数神秘而又神圣,所以一般重要的事物名用九称,以九为用,比如,称天为九天、九重、九霄,称地为九州、九地,称水为九渊,称地下为九泉、九幽,称仙、真神仙为九仙、九真、九神、九圣、九皇、九帝,称星辰为九曜,称丹药为九丹等等。农历正月初九日是一个极尊的日子,这一天,道观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诵经礼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山门鼎盛,道法兴隆。道教又以每年腊月廿五日为玉皇大帝出巡日。传说这一天玉帝身着九章法服,头戴珠冠冕旒,手捧玉笏,下界巡视众生,考查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教宫观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当晚子时举行接驾仪式,很是庄严,隆重。三十日五更,又送玉帝返升天界,好不热闹。
神格至尊
玉皇大帝,简称玉帝,俗称天公。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统辖下,没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万物由他而创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诸神到世间来观察人间的善恶,因此,他可以说是统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为至高无上之神。 台湾民众奉祀「玉皇大帝」是神中的至尊,或称「玉天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天租公」、「天帝」、「玉皇」,俗称「上帝」、「天公」等。「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的玉京,故名之「玉皇」。不但授命人界的天子管辖民众、还统摄天、地诸神,诸教仙佛都受其令,可谓神中之神。 敬天畏命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于是「天」命令天子来人间执政治民,天子必须顺应天意,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子违反了天道,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害惩罚。 天子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天子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的「祭天」,就不但是天子必行的职责,也是国家的大典。天子敬畏「天」,庶民百官自然而然的也敬畏「天」,可是「天」是无形的、渺茫的,人又怎么能祭祀他呢?为此便把「天」具体神化,称之「玉皇大帝」。因玉皇大帝是由人想像而来的神,所以原无神像,到宋真宗时,才为他塑像,视其自家祖先,封其为玉皇。 统领天、地、人三界据台湾民间传说,「玉皇上帝」不但授命于天子,统辖人间,而且也统辖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以及自然神和人格神——即古来所谓的天神、地祗、人鬼都归其管辖,天神就是属于天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司命、三官大帝、五显大帝等,而玉皇大帝也属天神之一,地祗就是属于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历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包涵先生、先公、先租、先师、功臣,以及其他历文人物。 抑且,玉皇上帝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对于天地,宇宙万物的兴衰隆替、吉凶祸福都得管,因此便有像人间那种政治组织,所以通俗又认为玉皇上帝之下,在中央行政方面,有管理学务的文昌帝君,有管理商务的关圣帝君,有管理工务的巧圣先师,有管理农务的神农先帝;在地方行政方面,有城隍爷、境主公、土地公、地基主、东岳大帝、青山王,在司法方面,有鄂都大帝和十殿阎王;总之,玉皇上帝为神中之神,所以人人都以玉皇上帝为神中的至尊。 元始天尊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他是万物元始的至尊,故又敬称「元始天尊」。地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 在《西游记》中,玉皇上帝管辖着一切天神、地祗、人鬼。他住在天上宫阙里,办公衙门是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手下的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叱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五方揭谛等,文神有李老君、太白金星、文曲星、丘真人、许真人等。他还管辖着四海龙王、雷部诸神,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阎君等。 不过,这位至高无上的王皇大帝却姗姗来迟,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但其原型出现却很早,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或天帝、上帝,这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文武仙卿的大神。周朝及后世统治者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权神授」,极力宣称自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 东汉后期,道教产生,道徒们便把天帝请了进来,让他当了神仙界的皇帝,并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玉皇大帝成为全民(以汉族为主)崇拜的最高神。关键词:[db:关键字]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道教论坛bbs.djol.org,随时与广大道教爱好者和千万道友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下一篇:丹阳真人语录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 "
邱祖垂训文
《丘祖垂训文》是丘祖写给后辈弟子的训示文,祖师以慈悲度人之心,训诫弟子珍惜节俭,“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明言无论天神
《净明忠孝入教导引三字训》
一、前言道要大道藏,洞玄部,入道品,祖师付。净明院,玉京西,和天地,奉君亲。役鬼神,度人物,逐邪魔,忠孝徒。至心行,一孝悌,二炼形,三救度。逐日礼,焚香诵,为君亲,资福寿。务正直,祛淫邪,勿轻
《文昌帝君戒淫宝训》
孽海茫茫,首恶无非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淫邪。拔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辱国;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隳名;始为一念之差,遂至毕生莫赎。何乃淫风日炽,天理沦亡;以当悲当憾之行,反为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