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龙的传人与龙文化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2-29

 

孙东川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2日第487期上发表《龙与Dragon不能混为一谈》,认为龙是中华民族思维的创造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西方的Dragon是邪恶与凶残的象征。为龙正名,既关系到中国传统的现代解读,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世界形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西方的Dragon是邪恶与凶残的象征,笔者赞同为龙正名,但不同意"龙是中华民族思维的创造物"的图腾说。笔者认为:龙是真实的存在,中国人的确是龙的传人,中国道家文化就是龙文化。

一、中国人的老祖宗盘古是龙

盘古开天辟地,首出御世者,即是龙神。《五运历年纪》说:"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皇王大纪》指出:"首出御世者曰盘古。" 《广博物志》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盘古,龙首蛇身,桐柏山盘古塑像的头部有两只龙角,与"盘古氏龙首"之说如出一辙。黎氓者,盘古身之诸虫也,中国人就是黎氓,盘古身之诸虫因风即元气感化而成,大圣遗体也。故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盘古碑记(明弘治谏议大夫左长史翰林检讨马政撰文)载:盘古氏,生参三才而赞两仪,子三皇而孙五帝,盖自是而人极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著。这里所说的就是"龙的传人"之始祖。道家学说最早划分了中国历史:上古、中古、下古。道教经典《开天经》载:太初時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人民之初,曰太初,是时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太初后而有太始。太素已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名曰上古。太素即沒而有混沌。混沌即沒,而有九宮。九宮沒后,而有元皇。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人皇之后,而有尊廬,尊廬之后,而有句婁,句婁之后,而有赫婿,赫婿之后,而有太连,太连以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太连之后,而有伏羲。自伏羲以前,五经不载,书文不达,伏羲沒后,而有女媧,女媧歿后,而有神农。神农沒后,而有燧人。燧人沒后而有祝融。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黃帝。黃帝之后,次有少昊。少昊之后,次有帝颛顼。颛顼沒后,而有帝嚳。帝嚳之后,而有帝尧。帝尧之后,而有帝舜。帝舜之后,而有夏禹。夏禹之后而有殷汤,殷汤之后,而有周,周后而有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间有元清入主中原。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是盘古、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娲皇在羲皇之后。女娲时,娲皇抟土造人。应该说,现在的中国人是女娲皇帝的后人,盘古、伏羲、女娲是我们的祖先。

伏羲以前,五经不载,书文不达。因此,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伏羲。

伏羲,龙身人首,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雷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今甘肃秦安)。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是龙身人首。

女娲人首蛇身。她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功德无量。凡圣共尊。

神农,又称"神农氏",即炎帝, 三皇五帝之一。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安登"亦称"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徜徉,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农神", 始为天子。

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 24 个月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 《史记•天官书》说:" 轩辕(黄帝)黄龙体",《天官书•注》:" (黄帝)人首蛇身, 尾交首上,黄龙体。"《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黄帝是由帝王而仙的中华圣人。其文化传流人世的,最著名的是崆峒山问道和《 》记载,太上老君凭借青龙,上天入地,穿山涉水等。

2、天降祥瑞。(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 祭祀活动。

3、伤龙。《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4、执行任务疲惫而坠龙。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 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

5、潜居湖泊之龙。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6、专人饲养之龙

人们信赖的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

综上,作为邪恶与凶残的象征的西方的dragon,与中国龙(Long)没有任何关系,不应当再无原则地混淆和比较

  • 福建人是“蛇的传人”?
  • 道家文化阐释著作悄然慢热
  • 团体在澳门“论道”推广道教文化
  • 第四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首次在台举办
  • 国际道德经论坛:文化的回归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