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关于淄川仙人乡、仙人谷、嬷嬷幢小考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2-29

 

淄川城因淄水而名,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中部,至今已1380多年历史。夏商时为青州之域,战国为孟尝君食邑,秦属齐郡。西汉因城南般河,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建般阳县(现留仙湖公园东侧就有一段汉代土筑城墙)。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淄川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设淄州,辖淄川、长山、莱芜三县。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辖淄川、长山、高苑、邹平4县。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升淄州路,治所在淄川城,次年改为淄莱路,辖莱、登二州及长山等4个直属县,公元1287年改为般阳路,辖莱、登二州及淄川、长山等11个县。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改为淄川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淄州,辖淄川等四县,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后,主要是区域小部分变化,区名及辖地逐渐趋于稳定。

淄川仙人乡位于淄城之东,涵盖现今洪山、黑旺、太河、峨庄等乡镇,东至淄河为界与青州为邻。这里群山连绵,河流纵横,俯瞰淄川城全景。对于仙人乡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宰相富弼的诗《过淄川仙人乡》:

青山连绵草木荒,绿溪蜿蜒流水忙。

占高居胜隐古寺,倚岬傍崖露小庄。

云高洞中乾坤大,仙人台上日月长。

唐封财神今犹在,世外桃源非梦乡。

明嘉靖年版《淄川县志》记载:"本县里甲,分七乡:曰仁寿乡、曰忠信乡、曰明水乡、曰孝义乡、曰丰泉乡、曰仙人乡、曰龙泉乡。"其中仙人乡版图的主体就是嬷嬷幢所在的洪山镇。

清雍正十二年《淄川县志》记载:"正东乡(仙人乡)领四十九村:东关(有集)、开河庄、纸坊庄、窑头、后崖、前崖、刘家庄、马家庄、涧北、梨园、省庄、王家庄、沈家庄、杜坡、杨家庄、吴家庄、蒲家庄、梁家庄、孙家庄、解庄、十里庄、董家庄、宋家庄、车家庄、徐家庄、大张庄、袁家庄、山头、邹家庄、寨庄、统山峪、下峪、河上庄、黄家庄、槲坡、土孤崖、孤山里、西厓、创宿庄、苗峪口、猪湾庄、西峪、贾家庄、曹家庄、黑山庄、兔峪、后峪、高家庄、李家庄。

淄川县城曾设"四门四桥",非常别致。《淄川县志》记载:"淄川土城,周围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池深八尺,阔一丈五尺,四门皆砌以砖,各设更楼。"四门各有其名:东曰迎仙,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四门之外各建一古桥,西关桥谓六龙桥,南关桥谓灵虹桥,北关桥谓济川桥,东关桥谓迎仙桥。过了迎仙桥,还有迎仙坊。

如果回到宋元明时期,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仙人乡那种浓浓的仙文化。首先,我们从淄川古城的"迎仙门"出发,经"迎仙桥",过"迎仙坊",一路向东行来便看到连绵无际的"东山"。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称"邑之东山(郭生)"或"淄邑东山(蛇人)。

"东山"入口处有两座小山,一座叫"胡林坡",一座称"五松山"。两山之间有一峡谷,叫"仙人谷",峡谷中有一条小河叫"仙人河"。仙人河发源于东山深处,一路蜿蜒西来,出山之后在平地上切出近百米深,数百米宽的河道,经董瓦村的长湾崖,十里村的南大沟,涧北村的涧北桥,马家村的马大河,注入般阳河,成为淄川城的母亲河—般阳河的主流之一。

对于仙人谷,明嘉靖《淄川县志。山川》是这样记载的:在县治东十里。一径而入,渐行渐窎,有鹁鸽崖、狼虎诸崖,兔、怀诸峪,黄、路诸岭,擦、石诸坡。转折溪迥,时或流为小川,突出小泉。依岬傍崖有小庄,占高居胜有古寺,诚一佳境奥区也。虽天台、桃源亦不是过,岂非淄川之锁钥也哉!"此后,明万历、清乾隆、清宣统《淄川县志》对东山词条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可见仙人乡东山乃仙山福地,仙人谷乃淄邑胜景。

为何叫"仙人乡",是因为这里出神仙。

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神仙是鹿皮公。

成书于汉魏之间的《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吏,才巧,举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间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余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吏辞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

第二位神仙是

  • 淄川民俗—嬷嬷幢增福财神庙迎新春愿心大法会
  • 老子与仙人仙道
  • 超脱人世 投射理想的仙人境界
  • 欲达仙人境界 贵在体道合真
  • 11个快速止牙痛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