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
被误解千年的禅宗顿悟修行方式,一般人根本就不合适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1-16

 

众所周知,禅宗的创始的人是达摩祖师,可是真正将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六祖慧能,因为他所领悟禅宗的修行方式打破了印度佛教一直通过渐悟的苦修方式,他采用的是顿悟的修行方式,从而一举闻名。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还得从六祖慧能的一首偈语开始说起,当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已到晚年,想挑选一位合适的接班人,于是要求众弟子各写一首偈语,来阐述对禅法达到什么样的领悟,这时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深得真传,于是提手就写下了一句著名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人拍手叫绝,甘拜下风,都认为神秀对于禅法的领悟已经非常高深了,接班人非他莫属了。

慧能看到神秀所作的这首偈语后,也很赞同,但是慧能对禅法理解得更似乎深一层,他有他独到的见解,于是在神秀所作的这首偈语上,改动了几个词,就变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被五祖弘忍发现后,心中暗喜,此人了不起,慧根极高,完全领悟了禅法的最高要义。慧能就是因为这首偈语让他名声大噪,也让他深得弘忍大师的喜欢,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六祖慧能后来也不负所望,把禅宗真正在中国发扬光大了。

六祖慧能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所说出来的话都被写成了经,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六祖坛经》,要知道只有佛陀讲过的东西记录下来才叫经 , 佛陀所有弟子都没有哪一个说过的话,能被写为经书的,可见慧能在中国汉传佛教 影响之大 ,慧能所谓的禅宗 其实跟过去的其他个宗派重大区别在哪里,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

也就是说 他把过去修佛的那个渐修苦修方式 转化成顿悟的修行方式, 讲到这儿 ,大家就应该能听明白中国人特别欣赏禅宗 ,是因为禅宗有取巧之道, 当然这样讲,不能污蔑惠能 ,惠能有一段话 专门对此说明 ,他说非上上根器者,不入此门 ,就是你如果没有上上之根器 ,没有上上之慧根 ,你是修不了禅宗的,所以惠能的本意不在于取巧 但他能够在中国大兴 ,这与中国人善于取巧、功利急躁有关。

因为普通人不管是想事业也好,还是修行也好,都是想快速的成功,急于求成是人的本性。

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神秀的所开创的渐悟的北派禅宗与慧能的南派禅宗都能并立而存,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两种方式都适合两种不同的人群,普通人大多数慧根尚浅只能通过渐悟的修行方式才合适,而只有极少数有上上之慧根的人才适合用顿悟的修行方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神秀的渐悟一派一直跟慧能的顿悟一派明争暗斗不止的原因,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这是宗派的文化思想斗争。

就如我们中华文化一样,儒释道并存,没有所谓地位谁高谁低,只是因应不同人的需求,讲出不同方式方位的道理出来而已。

就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行业,都有他们所认知的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世间才有了百花齐放的不同的道。

所以不论是什么渐悟派也好,还是顿悟派也好,都是为了帮助到不同的层次的人,世间没有哪一个人说我有一种道,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来信服我,那不可来的,从古至今都没有。

因此我们泱泱华夏是最有智慧,最有包容性的民族,只要是对人类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不管是什么宗派也好,还是外来文化也好,我们中国统统吸引一体,包容在一体,不会排斥。

因此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修行,也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一种方式去修道,这样才能学有所进,道有所成,岂不美哉!

一般人就是不了解自己,本来没有多高的智慧与品德,非要投机走捷径想向六祖慧能那样一朝顿悟,明心见性,那是一种极大的误区,就像很多普通人本来智慧平平,对易经,道德经,心经等一些非常深奥的书喜欢钻进去研究学习,最后钻进去出不来了,反而反噬其身,适得其反。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脚就应该找什样的鞋穿,鞋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不合适,因此世间之道也一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不合你的道。

孔圣人说:道不远人,别向外求,道在自身,自身即是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道、修道、行道,合道就好了。

一切存在即是合理,世间之道如恒沙之多,人云亦云,到底该相信谁的,到底该听谁的?我们人生是来践行完成自己的真道的,而不是在外面到处去找这个道,辩解那个道,道是找不着的,一找就错了。只有靠自己在现实中不断实践,向内探索,才是根本方向。切不可让思想执于某一端,那样只会误导我们走向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