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清静为天下正。意思简洁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性是清静的。
禅宗有这么一个故事。弘忍大师为了考验弟子们悟道程度,安排他们各作一偈呈上来,并因此在其中选择一个传其认钵。其中最为优秀的神秀,作了一个偈,欲呈给弘忍大师。在偈作成后,前后十三次、历经四天,没有能够将自己作的偈呈给弘忍大师。原因在于,神秀心中起了动念。神秀心中前思后量:其他人不作偈,是期待自己作偈呈给老师。自己若是将偈呈给老师,会被别人以为自己有意于衣钵。因此自己心中便有了取舍,有了善恶之别。记载中这样写道: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的这番操作,就是此心不得清静。作偈即是作偈,却在偈中添加了分别心。一首偈,自身本无善恶。自己心中将其定义的善、恶,就如同一块石头扔进了池水,必然会起波澜。弘忍大师已经说了,每人作偈一首,是借此偈查验众人悟道的功夫深浅。但是神秀及其大众却将此偈看作是衣钵的传承。用我们日常的话说,那就是想多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他人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是语言,我们一直在按照我们的主观判断去认定,依自己的喜好带上了善、恶的标注。因此便有了某某对我好、某某不够朋友等等的认知。然后这些主观的认知将自己圈在了自以为是的固定的套套里。
天地万物,其本质都是无善无恶,都是清静的。所有的善恶是非,都是依人的标准确立的。庄子和他的学生外出,看到一棵大树,因为无用才能够安然地生存直至长到这么大,庄子说正是因为无用,才是它的大用。这里的无用,就是依人的标准去认定的。而庄子说的大用,是依天道去看的。正是因为人类的无用,才成就了树的天命。
天真,指的是一个人的心,丝尘不染,这是难以达到的境界。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便是由其天真的心而来。至诚无妄,能得清静,就是至善。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下一篇: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选择
被误解千年的禅宗顿悟修行方式,一般人根本就不合适
众所周知,禅宗的创始的人是达摩祖师,可是真正将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六祖慧能,因为他所领悟禅宗的修行方式打破了印度佛教一直通过渐悟的苦修方式,他采用的是顿悟的修行方式,从而一
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传奇身世与宿世因缘
一一兼谈隋唐时期黄冈丶麻城丶蕲春丶黄梅一带的佛教氛围01佛教的历史,越往前走,其实证性越差,也就越传奇——至少在五祖弘忍身上已经开始体现得非常鲜明。弘忍,生于隋朝仁寿元
百年菩提,渐悟成佛!武则天:见到他,我心甘情愿跪了
这位禅僧,或许普罗大众知晓甚少,但他的短短一首偈语却在世间流传千百年,此言一出,众生间口口相传,心生欢喜,可谓一首偈语定天下,寥寥一言定人生。竟连这女皇武则天也甘愿为其倾倒,
神秀前后十三次呈偈而不能,是其心中不得清静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清静为天下正。意思简洁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性是清静的。禅宗有这么一个故事。弘忍大师为了考验弟子们悟道程度,安排他们各作一偈呈上来,并因此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