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
神秀前后十三次呈偈而不能,是其心中不得清静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1-16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清静为天下正。意思简洁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性是清静的。

禅宗有这么一个故事。弘忍大师为了考验弟子们悟道程度,安排他们各作一偈呈上来,并因此在其中选择一个传其认钵。其中最为优秀的神秀,作了一个偈,欲呈给弘忍大师。在偈作成后,前后十三次、历经四天,没有能够将自己作的偈呈给弘忍大师。原因在于,神秀心中起了动念。神秀心中前思后量:其他人不作偈,是期待自己作偈呈给老师。自己若是将偈呈给老师,会被别人以为自己有意于衣钵。因此自己心中便有了取舍,有了善恶之别。记载中这样写道: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的这番操作,就是此心不得清静。作偈即是作偈,却在偈中添加了分别心。一首偈,自身本无善恶。自己心中将其定义的善、恶,就如同一块石头扔进了池水,必然会起波澜。弘忍大师已经说了,每人作偈一首,是借此偈查验众人悟道的功夫深浅。但是神秀及其大众却将此偈看作是衣钵的传承。用我们日常的话说,那就是想多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他人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是语言,我们一直在按照我们的主观判断去认定,依自己的喜好带上了善、恶的标注。因此便有了某某对我好、某某不够朋友等等的认知。然后这些主观的认知将自己圈在了自以为是的固定的套套里。

天地万物,其本质都是无善无恶,都是清静的。所有的善恶是非,都是依人的标准确立的。庄子和他的学生外出,看到一棵大树,因为无用才能够安然地生存直至长到这么大,庄子说正是因为无用,才是它的大用。这里的无用,就是依人的标准去认定的。而庄子说的大用,是依天道去看的。正是因为人类的无用,才成就了树的天命。

天真,指的是一个人的心,丝尘不染,这是难以达到的境界。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便是由其天真的心而来。至诚无妄,能得清静,就是至善。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