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吗?九华山金乔觉的故事
今天是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日。
在佛教里,地藏菩萨以“大愿”、“大孝”而著称。经典中有菩萨因地救母的感人故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正是地藏菩萨所发。
这三部经典,见证了惠能大师的开悟成就之道
农历八月初三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惠能大师以其《坛经》享誉世界。然而在其早期生涯中,却也伴随着艰辛漫长的求道之路。这其中有四个道场的三部经典,在大师闻法经历中具有特殊意义: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与东林寺的故事
提及这位祖师,对于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来说,相信并不陌生。慧远大师是东晋著名高僧,山西雁门人,出生在书香世家,精通儒学,熟知老庄思想。大师二十一岁时舍俗出家,于道安法师座下学法二十余年。出家后行道精进,发心广大,二十四岁便升座讲法。道安法师常常赞叹他:“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
大安法师开示: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样
那年春天,我与几位师兄到东林寺拜见大安法师,法师正在会客,我们坐在一旁等待。第一位向法师请教的,是一位从山东来的中年农妇。她衣着朴素,面容沧桑,眼神里含满焦虑。她说她很小就皈依了佛教,且非常虔诚。
崇谛法师的出家因缘
其实佛教就是把我们整个生命,都落实到最小的时间单位里,落实到每个当下一个个相续不断、迁流不息的念头上。净慧老和尚开示的时候讲,人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间,念念之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白居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的作品平易近人,素有「平民诗人」之称。
白居易久已仰慕鸟窠禅师,几次想要登门请益佛法,但是都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终于如愿以偿,鸟窠禅师接见了他。白居易一见到禅师,首先就提出一个问题:「请问禅师,佛法的宗要为何?请道一句。」禅师不假思索地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舍利弗拒绝度化的男子,佛陀却同意他出家
佛法中有很多关于出家的故事,《少善求佛》就是其中的一例。
佛在世时有一男子发心出家,想要求解脱,于是来到僧伽蓝。当时佛陀外出弘化,恰巧不在,那个男子便决定去找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观察他的福报因缘,却不见百千劫内有少许善根,所以就对男子说:“我不能度你……”男子没有办法,便到其他比丘处求请出家。
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
赵州禅师德高望重,赵州城的赵王非常尊敬禅师。有一天,赵王亲自上山来参见禅师,赵州禅师不但没有出门迎接,并且躺在床上不起来。禅师对赵王说:「大王!我年老力衰,没有力气起来接驾,请原谅。」赵王听了不但毫无愠色,反而更加恭敬,觉得禅师是一位慈祥的长老,回去之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敬仰,马上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禅师。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被称为五大译师。其中三位曾到过河西走廊。鸠摩罗什是年代最早的一位,中国佛教因他的出现而面貌一新。虽然其他翻译的是佛经典籍,但其影响却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大千世界、一尘不染、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最初由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很久以前,观世音在天国修道。一天,观音正端坐蒲团,闭目诵经,忽然间,一阵巨响,惊天动地,观音拨开云层一看,只见山崩地裂,洪水滔滔,瞬间,好端端一个大千世界汪洋一片。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的一户名门望族。出家前,他在文学、艺术、音乐、书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深受世人敬仰。三十九岁时离俗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白居易对佛法的闻信与实践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guī,陕西渭南)。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公元二世纪,北天竺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雄才大略,威猛无比。他听说中天竺摩揭陀国土地广大、物产丰足,并且有一位辩才无碍的比丘智慧绝伦,于是便派遣军队攻打摩揭陀国,一路所向披靡。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人物故事]作者:未知[投稿]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网站推荐:老牛舍身救落井女童爱心捐助割肉喂鹰的典故佛陀故事:松弛有度才是修行金刚经持验
元照律师生平:由轻谤净土转为专志西方的心路历程
大智律师,即宋代灵芝元照大律师,他是南山宗的祖师,余杭人。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戒律,后来依从神悟法师听天台教观。神悟法师勉励他深究探明《法华》妙义,作为根本要务。后来他又跟广慈法师受菩萨戒,当时戒光发现,就博究南山一宗。常常拿着锡杖,持着钵盂,在街市上乞食。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苦恼和尚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没有人供养他,衣服破破烂烂,自己也没有文化,什么本事都没有,人人都看不起他。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佛在世时有位周利槃陀伽尊者,这位尊者刚出家时非常愚钝,一首偈颂也背不下来。世尊就教他:“边扫地边念‘扫尘除垢’。”就这样,他天天扫地,边扫边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时,回小向大,转发大乘心,当他正要进入菩萨第七不退住的时候,天人来试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为一个孝子,坐在舍利弗经过的路上啼哭,舍利弗上前问道:「请问大德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为什么在这儿哭呢?」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一位禅师见到一只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竟然蜇了禅师的手指。禅师无所畏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地蜇了一次。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民国时期佛门的两颗巨星,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在佛门中流传甚广。
弘一律师是位非常严谨的人,眼光很高,不会轻易地去佩服一个人,然而他对印光大师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光大师为人严厉高洁,一生发愿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却唯独接受弘一大师为弟子,这绝非偶然。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法苑珠林》上说,求那跋摩原是罽宾国王子,属刹帝利种姓,二十岁出家,他机敏善辩、很有见识和爱心,崇尚美德和善行。于元嘉二年来到建业(南京),得到宋文帝的接见。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佛在世时有一位非常悭贪的长者,佛想度化他,先后派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诸大弟子,次第到长者家乞食。长者见有人来乞食非常不悦,心生反感,所以各位尊者都一一被拒绝了。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佛说:“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虽身在贪念、五欲、嗔恚、愚痴各种烦恼中,但本具有的如来藏(佛性)常无染污,德行法相充足完备,与佛相同。譬如有天眼的修行人,见到花苞内诸佛化身结跏跌坐。若除去众生无明、业障、烦恼、习气的萎花,便得见如来智慧、自在无碍的庄严佛身相。所以,为除灭众生烦恼,显现佛性,莲花有如此神变。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佛陀为众比丘讲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明白:认识佛法不能偏执于某个门派、某种观点。我国成语中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之说,与此相类。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主人设宴请他,他嫌菜肴的味道淡了。主人便在菜里加了点盐,他尝后觉得味道鲜美好吃。便心里想:“菜的味道之所以很好,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加那么一点,味道就变好了,如果更多加些呢?味道一定更美!”于是,他便空口大把大把地吃起盐来,不但没有尝到美味,反而丧失味觉,口也被盐烧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