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的种类
太虚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
皈信佛教以后,应如何实践?
皈信佛教以后,应如何实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皈信佛教后,除了防非止恶,还要积极的奉行众善:1.要正信三宝:对三宝信心不退,对戒法持守不毁,对饶益有情不变,对护持道场不疑。2.要正
佛教的生活
一、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投资具有赌博或非正当
详解佛教的伦理观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此后,「五伦」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标。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
佛教的教理
一、‘空’的意义是什么?‘空’,是佛教重要的教义,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般若心经》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义;世间诸法皆因缘所生,无
佛教《玉耶女经》要求女子应去除五种恶习
1、懒惰游戏: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方城之战,或是和二三朋友竟日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2、恶口讥讽:有人说三个女子在
认识佛教的根本真理:缘起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这种说明「诸法
佛教的礼仪
一、佛教对于民间节庆的看法如何?中国民间节庆有新年春节、元宵、清明扫墓、端午、中元、中秋;美国有万圣节、感恩节;泰国有泼水节,乃至全世界各国民族都有各种不同的节日。节
佛教的菩萨
一、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的佛、菩萨有那些?依佛教的宇宙观而言,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其中最为人所知晓,为人所称念的有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及西方极乐
皈依三宝后,如何做一个佛教徒?
皈依三宝以后,如何做一个佛教徒呢?兹有下列诸事,应当注意:第一、要正信三宝:做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首先要对三宝深信不疑,如太虚大师说:皈命者,举现报之形寿资具,尽投于佛法僧海中,不复
到寺院佛殿拜佛应注意什么?
善士问:到寺院佛殿拜佛,应注意哪些事项?星云大师答:佛殿是寺院最神圣,最中心的地方。过去的丛林,平时什么地方都开放,但是佛殿、大雄宝殿并不开放,除非是早课、晚课,全体的共修集会
佛教的制度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社会的重要根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
「寺」的起源
现在佛教的道场称为「寺」,听说「寺」与佛教初传有些关係,它的起源为何?佛教的寺院,最早在印度名为「精舍」,如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灵鹫山精舍,或称「讲堂」,鹿母讲堂、竹林讲堂
什么是“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
学佛十二门论
各位读者,大家吉祥!佛教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佛的道路,条条大路通佛国。只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才能进入佛法堂奥,如何才能得进佛国?不能没有入门之道。甚至学佛多年的
平时如何自我修行?
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1.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
佛教的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有情生命流转的主体是业,
佛教的称谓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有那些?佛教的称谓是一种礼仪,常代表着当事者的身分或职务,也是一种修持程度的表征。称谓的先后大小具有维系佛门纲常的功用,如法合宜的称谓,是学佛行仪中不
什么是观音法会?有哪些程序?
在中国、日本、韩国,说到「观世音菩萨」、「观音老母」,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从
戒相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作「戒相」?戒相就是戒条,例如,第一、不杀;第二、不偷;第三、不淫、第四……,出家人应当重视戒条,不可违犯,但也有特殊情况,比方说,杀生是犯大戒,不过如果是为了救人,例如释迦牟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广泛流传于哪些阶层?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大多广泛流传于哪些阶层?最初在政治上还没有正式接纳佛教时,只是透过民间的商人传入,由中国到印度行走丝路的商旅,来带动佛教的发展。汉明帝迎请高僧来中国弘
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託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
佛教的修行
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课?现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课,主要不离福慧双修的范畴。佛陀被尊为‘两足尊’,即为福慧圆满的象征。佛教徒的必修功课内容,依其工作、家
佛教的生死
一、何谓‘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寿命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