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关头单提佛号
碰到紧急关头能讲念头方在佛号上是不容易的。我在北京认识一位学佛二十多年的老居士。他有一天到我这儿说他很惭愧,我问其原因。他说今天骑着自行车回去,正好一辆货车迎面而
现代鹦鹉往生的事例
八十年代包头有一只鹦鹉,是一个爱好鹦鹉的人从四川重金购买过去的,想让它学说人话。但这只鹦鹉一开始就很顽劣,不肯学,甚至你教它时它会很愤怒,把这个养鸟人的手都啄伤了。搞得
破斋酬业的故事
“破斋酬业”,这是《现果随录》里面记载的,也是安士居士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事情。昆山有个叫魏应之的,他是子韶同族兄弟的一个儿子。他是怎么回事呢?魏应之,就是子韶“族子”;子
净土法门为什么需要至诚心?
中国古时候有一部很奇特的书——《列子》,其中讲了这么一个公案: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出自高贵范氏家族的范子华,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权倾一时。当时有养士之风,范子华家里
人在愤怒时要有忍劲
人在愤怒时要有忍劲和州的一个村庄,有一个居民养了一百只鹅。有一天,这群鹅把邻居家的稻禾吃了。这邻居一看:“你这鹅怎么吃我稻禾啊?”一愤怒,就把这些鹅打死了一半多,五十多只
大安法师:做大乘佛法的第一弟子
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师徒俩,师父是证到了罗汉果位的,这个沙弥才刚刚出家不久。有一天这师徒俩出外去行脚,沙弥徒弟当然是走在师父的后面,背上包走在后面。这沙弥走的时候看
不正确的信仰会引来苦难!
苦难童年在台湾有一位真华法师,他写过一本《参学琐谈》,谈他参学的经历。他的一生还是很苦的。在他四岁时,他的母亲由于家庭不和睦,就气得上吊了。他的父亲也是败家子,把一点家
阿难尊者为什么取涅槃?
我们看阿难尊者涅槃的故事,他为什么取涅槃?阿难是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把衣钵传给阿难,就入灭了。阿难尊者就要去教化众生。有一天他路过一片竹林的时候,听到一个比丘在诵一个《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就是道生法师,也是我们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早年出家,在庐山也隐居过七年,最后就到了长安。当时佛教界两个中心,一个庐山,一个是长安。追随鸠摩罗什大师来求学。当时
很多禅宗祖师都密修净土一法
靠持戒很难解决生死问题的,这个时代靠戒律很难断见思惑。律宗祖师宋代有一位,是一个律宗的祖师,他叫灵芝元照律师,早年他就是学戒律的,而且对净土并不是太看在眼里,结果他在三十
阿寄的故事
这个“忠”,现代社会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做仆人的能不能做到忠,做领导的能不能做到仁,比如“仆”就是传统社会家里的仆人、佣人,主人对仆人都很关爱的,一辈子都关心他,而仆人是忠
吃动物的肉,迟早要还的
吃动物的肉,迟早要还的业障越来越重,智慧就越来越薄,福报就越来越浅。于是对正法,就越难以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对因果、对轮回,他听了之后就不相信,甚至哈哈大笑。你跟一般人谈因果
重法如山
佛法流到我们中国,流传中国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有天竺西域的这个三藏法师过来,另一方面我们中土的去求法也开始了。早期的朱士行,法显,到了唐代有玄奘、义净等这些。那这些去
随顺众生,需要有智慧与慈悲
我们面对的众生很多,用什么心态去对待他们?如何随顺?要一切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他为中心。恒顺众生不是让众生恒顺我,是我去恒顺众生,去理解他的处境、需求、好乐,乃至于
发心与种性
说有师徒俩,这个师父是证到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徒弟就是一个小沙弥。有一天,这两师徒俩要出外行脚。行脚,那当然这个沙弥是徒弟嘛,就背着衣钵囊走在后面,这个师父走在前面。在走的
念佛需用至诚心
《列子》里面讲一个公案。商丘开信伪,商丘开这个人相信不真实的东西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很高贵的家族叫范氏家族,范子华,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权倾一时,然而他作为
智者大师与庐山东林寺的因缘
东林寺作为一个祖庭,龙天护法也都是在关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智者大师曾经来过东林寺,并且他来东林寺的因缘还很有点不可思议。当时是隋朝改朝换代的时候,杨广要取代陈国,多处
自述出家因缘:苦难是吾辈众生的良师
日前,一位居士将《我们都是同路人》的书目及部分文稿给余,嘱余为此书写几句话。余读到诸仁者的部分文稿,心有戚戚。作为同路人的一份子,深知在这个功利盛行、宗教与道德长期被
安世高还债
安世高,这个《高僧传》里面记得很详细,鄱阳湖有一个共湖亭,一个神是一条大蟒蛇,安世高来度他。安世高自己叙述,这个神上辈子跟他一起是出家作比丘的,这个比丘修行倒挺精进,也愿意
地狱境界从哪儿来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资》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河北有一个儿童,小孩,他喜欢鸟窠,鸟窠在那里,鸟在哪儿孵卵,他就常常爬上去,去拿那些卵、蛋,拿下来自
欧阳修幡然醒悟
欧阳修是北宋年间的一个政治家,也就是江西吉安人,四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小时候是非常贫寒的,但是勤奋好学,没有钱买笔,就用那个芦苇杆子在沙滩上练字,最后考取进士。他很小的时候
历缘锻炼之高峰原妙禅师、大梅法常禅师
那对于开悟的人来说,大悟之后还要怎么样呢?一方面广阅祖录,另一方面尚须历缘锻炼,这里反映了禅宗的一个基本的观念,理要顿悟、大悟。但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还在,就像沩山禅师
远离名利,老实念佛
莲池大师出家受具足戒后,行脚遍参善知识。六载崎岖坎壈,行头陀行。当他听说北京有两位禅宗大德——遍融、笑岩,就去参这两位大德。当见到这两位老禅师的时候,遍融老禅师只是告
报答师恩
唐代有一位神赞禅师度他的师父的一个公案。这位神赞禅师出家在本地的大中寺,他就拜了本地的一位老和尚为师父了,然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开悟之后他就
崔婆往生
宋代山东有一个梁氏,她家里雇了一个保姆叫崔婆,这个崔婆那就是地位也很低了,而且很愚钝,跟别人争吵她都说不上话,但是她吃素。她家的主母是晁夫人,她也学佛,但是她学的是禅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