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消业障办法:忏悔
我们过去曾经造了很多种恶业,所以感召到种种果报。我们现在身心不自在,什么原因?就是过去的业力所感召的。我们知道了以后,要忏悔。佛陀讲了一个很好的法,忏悔。忏悔这个词语现
“忍辱”的真谛与智慧
遇到观点冲突时,你会发脾气或是“忍辱”?忍一时真会风平浪静,退一步真会海阔天空吗?佛教所说的“忍辱”与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到底有何区别?佛教为什么教人忍辱?现在告诉大家佛教
爱别离、怨憎会实在苦不堪言
什么叫爱别离?相爱的人,结果分手了,这个时候也很痛苦啊。所以前几天有一位善信到东台来做佛事,他的父亲走掉了,他对他父亲特别有感情。他也是个大学教授,他很难过痛不欲生,甚至于
变化是痛苦的根源,切莫执着
佛陀告诉我们,动物有生老病死,物质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念头有生住异灭。就是您在这个地方说:“哟,你讲得蛮有道理。”但是我们在寺院的短期出家生活过了以后,回到世间,又发现享受这
何为“信愿行”呢?哪一种资粮最圆满呢?
我们通常所念的《阿弥陀经》,是专门介绍净土法门的。阿弥陀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信愿行三资粮,阿弥陀经就是讲信、愿、行。何为“信愿行”呢?信愿行,净土宗祖师所总结的净土法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佛教里面将人的死亡叫往生,就是这一期生命的结束,下一期生命又开始了。至于往哪里去投胎?要看这个人生前种了什么因?我们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人生前善事多恶事少,他就往生到
何为宿障?念佛就能往生吗?
宿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障碍着我们让我们非常的痛苦。所以当我们念佛,我们要知道,念佛这个佛号其实就是叫我们忏悔业障,念佛就可以忏除我们的三障。不但可以忏除三
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那么对出家人来说,还需要行孝道吗?孝道文化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
人生究竟是苦还是乐?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包含生、
佛弟子该如何与大众相处?
学佛以后不知道如何与大众相处?朋友越来越少?性格也变得内向了?怎么办呢?其实,和合很重要,佛法就强调和合。和合有两种,一种叫理和,一种叫事和。从理上讲,我们来到道场听经闻法,目的
为什么说修学佛法要从培福做起?
《华严经》里有一句偈:欲为法门龙象,先作众生牛马。佛门戒律也有规定,刚出家的沙弥在头五年里,是没有资格学习佛法的,因为刚剃度的出家众属于身份卑微的小众,德行尚浅,不足列入出
父母不同意出家怎么办?
我要发心出家,但父母还不同意怎么办?佛法讲,能否有所成就,完全取决于是否具足愿力,愿力具足,则无事不办。我们在世间还有很多力量,比如权力,财力,福德力,障碍力,业力等等,但在愿力面前,
“佛学”与“学佛”的不同
“佛学”与“学佛”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所不同。佛学只讲闻和思,缺乏实修;而学佛则涵盖了闻、思、修全过程,不仅要学习和思维,更注重行持。释迦牟尼佛将其亲身体证的成佛之
为什么听法师讲经总是听不懂?
师父吉祥!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听法师讲经总是听不懂?之所以会听不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主观原因,即自己业障深重,障深慧浅,这种情况下,要好好发露忏悔才是。佛法是佛陀亲自证
家人不支持学佛怎么办?
家人不支持我学佛怎么办?之所以家人会反对我们学佛,是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不如法。学佛是学习佛菩萨“慈悲无我”的精神,若能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去,相信家人不但会支持我们学
菩萨见众生有过失当如何处置?
菩萨见众生有过失当如何处置?菩萨以利他为第一,当见到众生有过失时,应为其隐藏,不得对外宣扬,并在私下,劝导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这样才不会让大众对其乃至对佛法失去信心。当见到
什么是人生的大灾难?
什么是人生的大灾难?对于世俗来讲,人生最大的灾难无非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对于外道来讲,最大灾难无非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但从佛教层面讲,世俗与外道所认为
佛教如何解释各种梦境?
佛教如何解释各种梦境?我们做了各种梦以后,心里就会牵肠挂肚,想要找人来解梦吉凶。《善见律》云:梦有四种,一是四大不和之梦,凡在梦中梦到了山崩地裂,或自己飞腾虚空,或自己被盗贼
为什么会长相丑陋?怎么变漂亮?
师父,怎么可以变漂亮?丑陋的根源是什么?佛陀在《佛说业报差别经》中罗列出十种因缘:“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
经常发脾气会有什么报应?
师父,经常发脾气会有什么报应?请您给一个准确的说法。发脾气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所以当下的结果,就是自己的身体先不好,身体不好,心里更难受。乃至于将来的果报就更可怕了,将来往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
本师释迦牟尼诞生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很多人对这句话抱有异议,佛教不是讲“无我”,说这话岂不是太狂妄了吗?这个“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师父,“我”就
福报从哪里来?福报大小取决于什么?
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福报从让别人欢喜中来。怎样才能让别人欢喜?这就需要从了解众生的特点入手,娑婆世界众生的特点是贪心重,每个众生所贪的对象有所不同,
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是佛度有缘人
遇佛得度,必须要与佛有缘,否则即使佛现于眼前,障深垢重的人,仍旧不见不闻。在《大智度论》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邻居,叫城东老母,佛陀虽然是无缘大慈、同
精进是学佛的根本,可对治众生的懈怠心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六度分两大类:布施、持戒、忍辱是求福报之法;禅定、智慧是求智慧之法
知足者富的含义
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什么意思?知足的人,他到寺院里面来参加活动,结果到寺院的人太多了,没地方给他住了,他说:“师父你